“别低头,皇冠会掉”,你一定听过这句网络流行语,既然“冠”容易掉,那古人都做过哪些尝试来防止帽子掉下来呢?
两根带子
将头发固定在头顶
秦汉以前没有“帽”这个字,因不同身份、不同材质以及不同场合,古代帽子有多种名称,像冠、冕、牟、帽、巾等。
考古发现,早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在安阳殷墓出土的玉立人像与安阳四盘磨村出土的商代石造像头上就都戴着帽子。
与今天的帽子不同,古代的冠通常仅覆盖一部分头顶,佩戴冠更多的是礼仪上的要求。因为覆盖面积小,为了防止帽子掉下,古人做出了诸多精巧设计。
《孝经》中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持这种观念,古代男子皆蓄发。但头发长了,行动不便,便需要束发,冠便由此产生。最初的冠实用、朴素,但随着社会发展,冠的造型越来越多,设计也越来越精巧。
蓄发:即留发,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邵武》中有言:“一日过姻家,见侍女年且及笄,而尚未蓄发。”
束发:即将头发挽束盘于头顶成发髻样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主体发式。明代罗颀《物原·衣原》中记载到“燧人始以绳束发为髻”。
在明代人朱天然所撰的《历代古人像赞》中,颛顼、帝喾和大禹就戴着设计精巧的束发冠。束发冠可以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一根簪子从冠侧面的孔中穿过去,冠两侧有带子,能在下巴下面打个结系住,这样不但能将头发束在头顶,而且显得庄重。
冠的造型极多,除束发冠外,古代还有很多流行的冠,如御史的“獬豸冠”,武将的“鹖冠”和大臣的“梁冠”等。梁冠,是一种统称,即有直梁的礼冠,原为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有一梁至八梁之属,始于秦汉,后历代沿用。
一个开口
能调节帽子的大小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帽子,是距今约1300年的三梁进德冠,它出土于唐代李勣墓。而进德冠,则是唐时皇帝赏赐宠臣之冠。
刘肃在《大唐新语·厘革》中提到:“至贞观八年,太宗初服翼善冠,赐贵官进德冠。”《旧唐书》中也有关于进德冠的记载:“进德冠有三梁、两梁、一梁之分。按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戴三梁进德冠。”
与束发冠相比,三梁进德冠要大的多,而且还是由铜所打造,但它仅重400克。三梁进德冠也更加接近现代帽子的诉求,不但能将头发全部遮住,还具有一定的保暖功能。
依照材质的不同,冠可以是皮质的,也可以是贵金属的。三梁进德冠用薄鎏金铜叶作帽子骨架,用皮革张形,皮革之外还贴有花饰,兼美观、实用于一身。
冠顶部有三道鎏金铜梁,帽身两侧有三对镂空圆孔——花趺。上面一对用来穿发髻的,起固定帽子的作用。底下两对,前面一对穿上丝带,系在下颚,后面一对系上绶带在脑后打结,垂于后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帽子后方下沿处有一个开口将帽沿分开,开口处又盖上方形合页,合页两侧分别有一镂空花趺,这是用来适度调节帽径大小的,与我们今天帽子后面的调节大小的卡扣是相同的道理。
古人为固定好帽子做出了这么多人性化的设计,真是细微之处也展现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