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帽子漫长而多变的历史中,它一直扮演着服饰中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帽子曾经是权力等级的象征。从帝王到诸侯,将军到士兵,文武百官到社会诸流,冠帽都带有鲜明的等级印记。汉朝时,天子戴的是九寸高“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远游冠”,乐师戴的是“方山冠”...这冠那冠相当多。帽子还是礼仪和知识的象征。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有一-次醉酒,丢了礼冠,气得他“耻之三日,不朝。”
作为权贵“头衣”的“乌纱帽”始于隋朝,并以帽,上饰玉的多寡来区别官职大小,乌纱帽上还装饰有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乌纱帽是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一旦“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罢处了。在戏剧舞台上,乌纱帽很常见,也非常有趣。乌纱帽两边的翅有方、圆、尖三种,两旁插着方翅者,那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的象征,如传统剧目《群英会》中的鲁肃;两旁插着尖翅的,-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标志。
各个时代流行不同的帽子,上世纪改革开放前, 草绿色军帽最时髦,漫步街市,到处都是仿制的军帽。那时若能拥有一顶正宗的“国防绿”军帽,便能贏来人们羡慕、甚至崇拜的目光。而各式帽子又是识别不同民族和行业的标志。蒙古族喜欢戴狐皮帽,土族爱戴织锦帽,裕固族好戴喇叭形红缨帽,瑶族常戴雉尾包头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妇女戴的是小花帽,这种帽子直径仅十厘米,堪称迷你帽。江南颇具特色的是乌毡帽,它“冬经风雪夏遮阳”,农民、渔民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儿童戴的兔子帽、虎头帽,-般都与本人或者当年属相有关,有的孩子还会戴戏帽,上绣“长命富贵”字样。20世纪初,欧美的传统礼帽传入我国,开始只用于婚庆节日等场合,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帽子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又是民族习俗和政治观念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